上海沦陷时期,话剧与报刊媒介的繁荣为话剧剧评的书写提供了可能,大量的话剧剧评涌现在报刊之上。但数量的繁多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繁荣,此时期的话剧剧评有的是被剧团收买来为话剧做宣传的,有的则完全充斥着剧评者的主观情绪,表现为"捧""骂"类剧评。而由于剧评者多使用笔名,真实身份无从判断,"捧""骂"类剧评与印象式批评混杂在一起,也增加了辨认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