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孙中山晚年作出的"联俄容共"决定,并非如传统史学观点所言,孙从此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本文的问题是,孙中山的"联俄"主张,是认同苏俄的共产主义理论,是对列宁的俄国革命经验的继承,还是出于现实需要的一种灵活(甚至是机会主义的)策略?如果不是前者,孙的"联俄"是不得已的选择吗?笔者认为,孙中山"联俄",主要是出于现实紧迫的一种策略手段,非深思熟虑的理论思考和战略蓝图。孙中山晚年革命策略的多次转变,体现出后现代国家急于摆脱落后困境而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特质,即在外部压迫下,为有效地广为吸纳各种可利用因素,其手段方法表现出趋利"漂移"式的特点,也可说是一种权宜之计,同时它也留下种种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