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自酸蚀粘结处理时间对不同程度氟斑牙釉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将240颗离体牙按照氟斑牙Thylstrup-Fejerskov指数(TFI)评分分为正常组(TFI评分0分)、轻度组(TFI评分1~3分)、中度组(TFI评分4~6分)、重度组(TFI评分7~9分)各60颗,每组再按粘结处理时间(15、30、60、90、120、150 s)分为6个亚组。选取各组离体牙颊舌侧釉质牙骨质界上方0.5 mm至牙尖下方2 mm的范围作为实验部位,每颗牙均匀磨除牙釉质1 mm,涂布自酸蚀粘结剂,各组分别静置15、30、60、90、120、150 s,再加压充填复合树脂4 mm,用慢速电磨金刚石锯片垂直于离体牙树脂充填面进行切割,得到若干1 mm×1 mm×8 mm的长方体状试件,于蒸馏水中保存24 h。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的粘结界面,万能试验机测定拉伸断裂时最大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光学显微镜观测断裂模式。结果在不同粘结处理时间下,各组试件粘结界面的结合度、平整度出现改变;正常组(15 s亚组、30 s亚组)、轻度组和中度组(120 s亚组)、重度组(90 s亚组)粘结效果较好。正常组粘结界面微拉伸粘结强度均高于各氟斑牙组,轻度组粘结界面微拉伸粘结强度高于中度组和重度组(P均<0.05)。各组内不同亚组之间相比,正常组的30 s亚组微拉伸粘结强度最高,高于60 s、90 s、120 s、150 s亚组(P均<0.05)。轻度组、中度组的120 s亚组微拉伸粘结强度最高(P均<0.05)。重度组的90 s亚组微拉伸粘结强度最高(P均<0.05)。各组粘结界面断裂模式最常见的是粘结面破坏,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的粘结面破坏数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其中,粘结面破坏最多的是重度组的15 s亚组,粘结面破坏最少的是正常组的30 s亚组(P均<0.05)。结论在不同粘结处理时间条件下,氟斑牙釉质自酸蚀粘结强度不同。随着粘结处理时间延长,粘结强度总体呈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轻度、中度氟斑牙最合理的粘结处理时间是120 s,重度氟斑牙最佳处理时间是90 s。
-
单位南充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