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子对于所谓“学”持否定的态度,主张“绝学”“学不学”,这实际上是春秋晚期“无学不害”思潮(亦可称为“不学”思潮)的理论论证,其所针对的“学”当然是春秋时期的“君子”之学。春秋晚期,等级名分与实际权力分布有着巨大的偏差,“名”“实”关系的混乱状态让无论名义上居于高位者还是实际上掌握较多权力者,都缺乏稳定性与安全感。老子关于“宠辱”“得失”的论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呼应了普遍性的心理吁求,对于“学”的质疑否定亦是如此。与之相对,孔子整理礼乐文化资料,更发掘与弘扬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力图将原本被较高等级贵族垄断的“君子之学”改造成普适的人格塑造与人才培养方式,这实际上也是对商周礼乐文化的反思,而且代表了春秋晚期的另外一种思潮。正因为对旧有之贵族官学、对礼乐文化的态度不同,形成了儒道不同的思想倾向和理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