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室动脉偶联在脓毒性心肌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斌; 刘大为*; 王小亭; 柴文昭; 张宏民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43): 3523-3528.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5.43.010

摘要

目的分析脓毒性心肌病(SIC)的发生、发展是否与左室动脉偶联有关。方法回顾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感染性休克合并SIC 46例患者, 分生存组和死亡组, 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乳酸, 分析心脏弹性(Ees)、动脉弹性(Ea)及心室动脉偶联(Ea/Ees)、心脏做功及其效率, 比较两组心室动脉偶联状态。结果 Ea/Ees与对外做功、做功效率和每搏量相关, 与组织灌注相关;SIC前24 h和SIC后12 h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与Ea正相关, SIC 24 h后动脉顺应性增加;如果12 h Ees下降10.3%, 平均动脉压(MAP) 85 mmHg(1 mmHg=0.133 kPa)比95 mmHg好;发生SIC时Ea和Ea/Ees均增加, Ees下降, Ea与SVRI有关;SIC后6 h Ees下降到最低, SIC后12 h Ees才开始增加;SIC后24、36 h后Ea和Ea/Ees均明显降低, 48 h Ees才明显升高;死亡组患者SIC 30 h后Ea持续降低, Ees降低, 治疗后Ea/Ees无改善。结论 SIC发生、转归同时受Ees和Ea影响, 并与Ea/Ees密切联系, 治疗脓毒性心肌病目标是改Ea/Ees, SIC 36 h内应降低Ea, 48 h后应提高Ees。

  • 单位
    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