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庭审话语中的名物化既能增强话语的专业性、正式性和简洁性,也会使话语具有抽象性、浓缩性、概括性和多义性,从而导致语义模糊,增加理解难度。对缺少法律专业知识的普通大众而言,除了要面对不熟悉的法律制度、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术语背后的法律程序外,还要承受语义模糊带来的理解阻力,影响他们公平享受法律的权利。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看,名物化引起的语义模糊有碍法律语义的生成,应结合语境进行模糊消解,凸显语言在解决与语言有关问题时的适用性和社会责任。因此,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公诉人等法律人有必要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采取语义解包、语境化和大众化等话语策略,消除名物化引起的语义模糊,以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