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检测结肠癌术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并分析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5年5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结肠癌术后切口部位感染者39例为感染组,未发生术后感染者45例作为未感染组,测定2组患者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1β(IL-1β)和降钙素原(PCT),并进行比较分析;取感染组患者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对主要致病菌进行K-B药敏试验,并分析影响结肠癌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血清MCP-1、IL-1β、PCT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39份分泌物标本共分离出4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9株,占69.05%,主要为大肠埃希菌(16株,占38.10%)和铜绿假单胞菌(8株,占19.05%);革兰阳性菌13株,占30.95%,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占19.05%)和表皮葡萄球菌(5株,占11.90%)。分离株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氧氟沙星等耐药率较低,对头孢拉唑、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阿莫西林的耐药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头孢硫脒等耐药率较低,对青霉素、头孢唑林、哌拉西林、苯唑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与结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切口部位感染时炎症反应强烈,感染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建议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BMI、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合并糖尿病等与结肠癌术后感染相关,可为结肠癌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
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