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鲁西南2020年7月22日(简称“7·22”过程)和8月6—7日(简称“8·6”过程)两次区域性大暴雨及伴随的短时强降水形成机制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22”过程是一次地面气旋降水过程,大暴雨主要出现在气旋中心至移向右前部的倒槽内,短时强降水是对流不稳定触发后,惯性不稳定的增强造成。“8·6”过程是一次副高边缘暖区降水过程,大暴雨主要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前端、地面辐合线附近,短时强降水由对流不稳定的触发和释放造成。“7·22”过程暖湿急流较强,水汽通量散度和动力条件显著强于“8·6”过程,超低空强辐合区、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大值区、水平动能大值区边缘的强锋生区以及湿位涡MPV大值区边缘的|MPV2|小值区对短时强降水的出现区域指示较好。两次过程分析均表明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厚湿区的配合对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时间指示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