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土壤上逐渐全面、深入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佛教初传时期的经典翻译,采取借用本土传统概念来翻译佛教名相即所谓”格义”的权宜方法。随着佛教传播渐广,译经渐多,对佛理认识逐渐准确,中国本土培养的学僧深入进行专经、专论研究,著作经、论义疏,创造出一批融合中国传统思想的义学师说,在此基础上,到隋唐时期,创建起一批中国佛教宗派。这是“中国化”的佛教,即汉传佛教,和南传、藏传并立的内容与形式都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汉传佛教的活动被管束在历朝中央集权统一体制之下,与中国传统伦理,与儒、道思想学说相交流、相融合,得到历代朝廷“三教并立”统治方针的庇护、支持,“统合三教”遂成为思想潮流。其中佛教创造出具有丰厚思想、学术价值的文化成果,对于丰富、推动中国文化各领域的发展做出多方面贡献。“中国化”的汉传佛教与儒、道(道家与道教)鼎立,成为中国历史上支撑思想、文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