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应用不同剂量的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治疗因低灌注导致的短暂脑缺血发作,并评价其临床效果及其作用原理。方法 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住院及门诊治疗的脑缺血发作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高、低剂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组分别给予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低剂量组给予250 ml,静脉滴注,1次/d;高剂量组给予250 ml,静脉滴注,2次/d)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和治疗组一样的基础治疗(扩血管及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分别于7 d、14 d观察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IHSS/GCS量表变化、不良事件发生、外周血炎性因子(IL-6、IL-10、TNF-α)、炎性标志物(CRP、MMPs)水平,患者均于3个月、6个月随访,应用ABCD2评估量表评估患者风险。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ABCD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GC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且治疗组NIHSS/GCS评分较同期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各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外周血MMPs、CRP、IL-6、TNF-α均低于治疗前,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治疗组指标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L-6、TNF-α、CRP、MMP-2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炎性指标变化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高剂量组远期卒中风险评估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在治疗低灌注脑缺血发组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原理可能在于其改善低灌注、降低炎性反应相关,其中高剂量对于改善血清炎性因子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