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Ⅰ型首发躁狂患者7年随访研究

作者:崔伟; 郑冬瑞; 芦云平; 于超; 严保平; 张云淑; 崔利军*
来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1, 31(04): 288-291.

摘要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Ⅰ型(BD-I)首发躁狂患者7年间疾病发作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院门诊和住院首发躁狂BD-I患者进行7年随访;收集入组者人口学资料及其随访后的变化、7年间纵向疾病特征、治疗情况等资料;随访结束时进行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及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估。结果:共有101例患者完成7年随访;发病年龄(24.82±6.61)岁;首次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为10 d;随访7年后,患者体质量指数(t=3.445)、无业/失业比例(χ2=17.756)、再婚比例(χ2=5.698)、分居/离异比例(χ2=20.404)明显高于首发时(P均<0.01);1年内复发40例(39.6%);7年间平均发作(4.95±1.81)次,躁狂发作次数为抑郁发作的4倍,只有躁狂发作者32例(31.7%);MARS总分(5.75±2.73)分,GAF总分(67.12±10.02)分,63例患者(62.4%)功能不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AF总分与7年间总发作次数(t=-2.512)、易激惹型躁狂发作占比(t=-2.211)、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占比(t=-2.205)呈负相关,与7年间只有躁狂发作呈正相关(t=2.281)(P均<0.05)。结论:BD-I首发躁狂患者7年间以躁狂发作为主,62.4%患者存在社会功能不良;复发次数越多、易激惹型躁狂和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次数越多,患者远期社会功能越差。单纯躁狂发作患者远期社会功能相对良好。

  • 单位
    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