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解水电开发不同阶段对河岸带植被的影响差异,在澜沧江中下游小湾电站、漫湾库区、漫湾坝下、大朝山库区、大朝山坝下、景洪电站河岸带设置6个样带进行植被结构指标和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澜沧江中下游河岸带植被以乔木为主体,乔木层结构指标以已建库区和坝下样带较高,灌木层和草本层结构指标以在建电站和坝下样带较高;已建库区、坝下和在建电站样带乔木层和群落生物量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距离河岸100,50 m和200 m处;乔木层生物量以库区样带最高,灌木层生物量以坝下样带最高,草本层生物量以在建电站样带最高;库区和坝下样带群落生物量大致相当,高于在建电站样带;漫湾库区及其坝下乔木层结构指标以及群落生物量相对变化幅度小于大朝山库区及其坝下样带,小湾样带小于景洪样带。研究区植被结构和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反映了库区植被恢复程度的差异和电站施工影响强度的差异。

  • 单位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