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股前外侧皮瓣的穿支分布特点与临床应用

作者:杨林; 曹阳; 程俊楠; 黄永涛; 柳志锦; 高钦锋; 杨成鹏; 孙丰文; 刘禹城; 巨积辉*
来源: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3, 39(05): 463-471.
DOI:10.3760/cma.j.cn114453-20230213-00031

摘要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穿支分布特点, 以及应用以其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用高频彩超于股前外侧区重点探测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髂髌连线)中点附近及近端粗大的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根据受区缺损大小和形状, 参考术前穿支定位, 设计并切取以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 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中用钢尺测量斜支主干发出点、穿支入皮点到髂前上棘间距离;用显微标尺测量穿支口径;统计穿支数目等数据。术后对皮瓣成活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随访, 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 90~100分为优, 75~89分为良, 60~74分为可, <60分为差。结果共纳入84例患者, 其中男62例, 女22例;年龄14~82岁, 平均46.9岁;手部创面32例, 前臂6例, 上臂3例, 小腿10例, 足踝部33例;创面面积为6 cm×4 cm~20 cm×45 cm。84例患者共切取88侧皮瓣(4例为双侧皮瓣), 面积为7 cm×5 cm~37 cm×11 cm, 其中82例85侧完全成活, 1例糖尿病患者皮瓣(双侧)术后1个月完全坏死, 1例34 cm的超长皮瓣远端约3 cm×3 cm发生坏死, 均移植皮片修复。4例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动脉危象, 经手术探查解除动脉痉挛后皮瓣成活。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9个月, 患者受区外形较佳, 无骨髓炎等深部组织感染, 皮瓣色泽、质地良好, 感觉恢复为S1~S2级。综合评价量表评分为73~94分, 平均88.1分, 其中优33例, 良46例, 可5例, 优良率94.0%(79/84)。88侧皮瓣术前标记215条穿支, 术中实际找到穿支208条(穿支口径0.4~1.5 mm), 其中斜支共发出穿支130条, 88侧皮瓣均存在斜支, 平均每侧1.5条, 包括肌间隔穿支84条(64.6%), 肌皮穿支46条(35.4%)。斜支多发自旋股外侧动脉主干, 其发出后走行于股直肌与股中间肌肌间隔内, 在髂髌连线中上1/3交界处分为深支与浅支。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皮肤穿支多由浅支发出, 其穿支分布于髂髌连线中点及近端118条, 占90.8%(118/130),在髂髌连线上0.4位点的相对位置处最集中(37条)。结论旋股外侧动脉斜支出现相对恒定, 穿支多位于髂髌连线中点近端, 且肌间隔穿支比例较高;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在保证皮瓣血供的同时供区位置更加隐蔽。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