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左房及左心耳应变参数,探讨其预测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8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脑卒中病史分为卒中组38例和非卒中组42例,均行经食管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得左房内径、左房容积指数、左房射血分数(LAEF)、左心耳排空速度(LAAEV)和充盈速度(LAAFV)、左心耳排空分数(LAAEF),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左房及左心耳应变参数,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左房及左心耳应变参数对脑卒中的预测效能。结果 卒中组LAEF、左房储备期峰值应变(LASr)、LAAEF、LAAEV、LAAFV、左心耳整体峰值纵向应变(LAAS)均较非卒中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Sr、LAAS均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OR=0.790(95%可信区间:0.678~0.920)、0.727(95%可信区间:0.575~0.919),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ASr预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截断值为16.96%,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66、72.5%、75.0%;LAAS预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截断值为-6.88%,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53、52.5%、90.0%。结论 LASr、LAAS均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能早期、有效地预测脑卒中的发生。

  • 单位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