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SMI技术在颈动脉受累的大动脉炎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颈动脉受累的大动脉炎患者27例,共51处病变区域,将其分为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两组。采用常规超声、SMI检查及实验室血沉(ESR)与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受累管壁处的新生血管情况以及与临床活动性判断的比较。结果活动期组颈动脉受累管壁厚度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4,P<0.01);活动期组患者ESR与CRP结果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37,P<0.01;t=3.21,P<0.01)。SMI条件下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患者颈动脉管壁增厚处新生血管构成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0,P<0.01)。活动期组患者动脉管壁增厚处新生血管的不同分级对应的ESR、CRP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2.38,P<0.05;t=-2.52,P<0.05)。结论根据动脉管壁增厚处SMI显示血流信号的有无可判断大动脉炎的活动性;SMI显示血流量的分级可判断活动期的程度。

  • 单位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