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成人患者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4年1-9月该医院成人患者分离的非重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分析其克隆特点;用纸片扩散法测定3种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米诺环素)的敏感性;PCR检测4种主要毒力基因(Stmpr1,Stmpr2,smf-1,Smlt3773locus);采用半定量生物膜形成试验分析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同时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临床信息。结果共收集7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6株来自外科监护室,其余较为分散。检出患者以男性为主占67.9%(53/78),在分离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之前都有抗菌药物应用史,62.8%患者使用3种以上抗菌药物。MLST分析检测出38种新的ST型,命名为STnew1-STnew3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型别较为分散,较多的ST23型只有6株,克隆流行传播趋势不明显。PFGE显示78株菌株分成58个簇群,无明显聚集的簇群。78株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6%(2/78)、10.3%(8/78),所有菌株对米诺环素均敏感。Stmpr1、Stmpr2、smf-1和Smlt3773locus毒力基因阳性率分别为79.5%(62/78)、93.6%(73/78)、94.9%(74/78)和48.7%(38/78)。生物膜形成试验结果显示:生物膜形成能力平均值为D492=0.51±0.44,不同性别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检出患者以男性居多,感染患者大多有抗菌药物应用史,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未发现同一科室明显的克隆传播。
-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