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者接续了对张肇康东海时期作品的分析,文章接着研究其在后东海时期的作品,台湾、香港、纽约都曾经是张肇康工作的地方,不同的地域文化属性也成为激发他建筑创意的根源。文章按张肇康作品设计的时间顺序讨论,如台大农业陈列馆、多福大厦、陈树渠纪念中学、太平行大楼、嘉新大楼、士林牧爱堂及新丰高尔夫俱乐部等,试着揭示张肇康从东海时期到后东海时期的建筑语言演变。其中,最明显的尝试就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全世界盛行的粗犷主义,特别是包豪斯架构下,从马塞尔·布鲁尔所诠释带工业化模矩概念的粗犷主义中汲取灵感,再浪漫地将华人木构的多重意象或"装饰"抽象地转化到建筑立面上。这一贡献使张肇康在华人早年现代建筑文化的开创上扮演了一个无可取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