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是由于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产生的一种异常不自主运动障碍,它会加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功能障碍,并进一步影响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服药依从性。目前对于TD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TD累及部位多、个体差异性大,导致其极易被漏诊或误诊。本研究旨在评估TD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进一步分析TD不同模式是否存在差异,为进一步寻找TD预防和早期诊断的方法,发现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帮助。目的:描述伴发TD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运动模式,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运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 Scale,AIMS)筛查出伴有TD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患者的运动障碍进行评估,并按照疾病受累方式进行分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对患者的精神症状进行评估,收集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分析TD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 :(1)共448例患者符合慢性精神分裂症入组标准,TD组46例,对照组402例。TD组与对照组比较,性别、年龄、精神分裂症总病程、精神分裂症起病年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每日氯丙嗪当量)、PANSS量表阴性症状因子分、PANSS量表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年龄、PANSS量表阴性症状因子分、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每日氯丙嗪当量)、性别等四个因素可能与TD的发生有关。(3)TD患者中存在面部及口腔部位运动障碍的有67.4%,肢体运动障碍的有58.7%,躯干运动障碍的有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部位运动障碍相应的AIMS分量表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单一部位受累的TD患者与多部位受累的TD患者比较,性别、精神分裂症起病年龄、AIMS量表总分、异常运动的严重程度评分及由于异常运动导致的运动能力丧失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与对照组相比,TD组中可能男性患者的比例更高、年龄更大、总病程更长、起病年龄更晚、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更高、阴性症状更为突出。年龄、PANSS量表阴性症状因子分、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每日氯丙嗪当量)、性别等4个因素可能是发生TD的危险因素。(2)伴有TD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运动障碍以面部及口腔部位障碍最为频发,异常运动的症状更严重。(3)与单部位受累的TD患者相比,多部位受累的TD患者可能起病年龄更早、运动障碍更加严重、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