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交链孢病原菌鉴定及产毒分析

作者:刘文静; 何肖云; 傅建炜*; 吴建鸿
来源: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 12(21): 8517-8522.
DOI:10.19812/j.cnki.jfsq11-5956/ts.2021.21.031

摘要

目的分析番茄病果中交链孢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毒情况。方法采集福建省5个县市番茄病果,通过切片和组织分离法从番茄病害部位分离纯化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分离得到的交链孢菌产毒能力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在发病番茄病害部位分离得到的3株互隔交链孢菌株均具产毒能力,但毒素种类和产毒能力各有不同。其中, NH06菌株产毒量最高,可产生细交链格孢酮酸(tenuazonic acid,TeA)、交链孢酚(alternariol,AOH)、交链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 AME)、交链孢烯(altenuene, ALT)、腾毒素(tentoxin, TEN) 5种毒素,而NP002和NH07仅检出产生4种毒素。结论番茄病果中存在多种交链孢菌,其产毒能力存在差异。检测发现番茄病果含链格孢霉毒素时,应及时处理以防成为交链孢菌的污染源,同时应加强产毒病果产地的环境消毒和对同批果品的保护性灭菌。

  • 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