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0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腹腔镜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及胸腹腔二野淋巴结全清扫术;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其中195例患者围术期行加速康复外科治疗,设为加速康复组;109例患者围术期行传统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包括:(1)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情况。(2)营养学指标:血清Alb及前白蛋白水平。(3)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4)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依据Clavien标准进行分级。(5)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治疗费用。(6)单因素分析影响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危险因素。(7)多因素分析影响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重复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连续变量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二分类变量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情况:加速康复组中11例患者因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第1天未能经口进食;26例患者因进食热量未达到基础需要量的80%,术后第4天未能停止静脉补液。对照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耐受良好。(2)营养学指标比较:加速康复组患者术后1、3、5 d Alb分别为(37.2±3.9)g/L、(39.1±3,5)g/L、(38.5±3.0)g/L,对照组分别为(37.7±2.8)g/L、(39.0±3.6)g/L、(38.4±3.8)g/L;加速康复组患者术后1、3、5 d前白蛋白分别为(0.20±0.06)g/L、(0.13±0.04)g/L、(0.13±0.04)g/L,对照组分别为(0.18±0.06)g/L、(0.13±0.04)g/L、(0.13±0.04)g/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术后1、3、5 d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57,0.453,P>0.05)。(3)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加速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2.1±0.8)d、(3.2±0.9)d;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3.4±1.2)d、(5.5±1.5)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505,-13.174,P<0.05)。(4)术后并发症情况:围术期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发生,加速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15%(51/195)和30.28%(33/1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4,P>0.05)。加速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均为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69,P>0.05)。加速康复组8例患者术后需行胃肠减压,6例再次入住ICU,3例出院后3周再入院治疗;对照组分别为10例、8例和2例,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85,2.892,P>0.05)。(5)加速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8±2.4)d、(11.1±3.4)d;术后治疗费用分别为(25 088±10 336)元、(38 819±14 854)元,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82,-9.452,P<0.05)。(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食管癌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体质量下降>10%、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进食时间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危险因素(x2=2.484,2.333,0.061,8.553,2.459,0.163,3.462,P<0.05)。(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术前体质量下降>10%、肿瘤分期、新辅助化疗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65,10.761,0.290,8.140,95%可信区间:0.1980.671,4.12228.095,0.1300.645,3.94616.791,P<0.05)。而患者术后进食时间不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0.540,95%可信区间:0.2801.041,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在食管癌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与对照组比较,加速康复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治疗费用降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