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CoV-2收获液滴度稳定性及灭活动力学分析

作者:郭冰峰; 韩斌; 郝一楠; 王魁; 殷吉祥; 李岩; 李楠; 凌相平; 潘若文*
来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3, 36(02): 129-144.
DOI:10.13200/j.cnki.cjb.003809

摘要

目的 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收获液在2~8℃环境下的滴度稳定性及β-丙内酯灭活剂对病毒的灭活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将3批(批号:202111001、202111002和202111003)SARS-CoV-2收获液于2~8℃放置12 d,每隔3 d(0、3、6、9、12 d)取样,采用Karber法检测病毒滴度;2~8℃过夜平衡的3批病毒收获液按1∶4 000的体积分数加入β-丙内酯进行灭活,在不同的灭活时间点(0、0.5、1、1.5、2、3、4、8、16、24 h)取样检测病毒滴度,取灭活8.0、16、24 h的病毒液进行灭活验证,取灭活24 h的病毒灭活液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2~8℃环境下,SARS-CoV-2的滴度随放置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0~3 d滴度下降不明显,第12天滴度由最初的7.75、6和7.5 lgCCID50/mL降至5.75、4.625和6.25 lgCCID50/mL,表明2~8℃环境下病毒活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随着灭活时间的增加,病毒滴度不断降低,灭活3 h后,病毒滴度已无法检出。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灭活后的病毒颗粒完整,刺突蛋白分布均匀。结论 2~8℃环境下保存的SARS-CoV-2毒力不稳定,应尽快进行后续的灭活纯化工艺;病毒灭活3 h后滴度已无法检出,可为灭活工艺的确定提供参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