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贾平凹长篇小说“后记”从其存在的位置上来看,属于小说文本的附属地位,但已与传统小说序跋文体的内涵、作用、特征有了明显的不同,呈现出“被建构”的文本化倾向。作为长篇小说的副文本,其不仅服务于正文本的意义传播,还具有互文性的解释作用。“后记”中作者对文本的阐释不能单纯作为文本意义生成的依据,文学批评作为审美活动需要“外位性”的立场与对话性的超越性视野。作者与读者都应该对后记文本持外位性的立场,才能在与文本建构的审美关系中形成“对话”的效果。其“后记”中关于小说创作中的矛盾、茫然等心态以及在叙事中的态度隐匿、客观立场,主动寻求表述的滞涩化美学倾向都源自于乡土小说写作中非虚构写作倾向,即对时代变迁下的乡土人事真实性的记录与传递。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