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引起的非正义现象,让空间正义的出场建立在劳动实践、市民社会和共产主义立场基础上,从而在实践论、社会论、价值论等方面表达了空间正义的需求,呈现了显性的空间非正义批判逻辑、隐性的空间政治批判逻辑和超显性的空间生态批判逻辑。在显性逻辑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对私有制的维护,阐释了社会空间内部的剥削和压制等空间非正义现象,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对于实现空间正义的重要性;在隐性逻辑上,马克思指出了空间非正义现象产生的背后因素——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批判了空间政治霸权,要求实现空间政治正义;在超显性逻辑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作为一种非生态化行为对于自然空间的破坏,主张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达成和谐,实现空间生态正义。在空间正义出场的具体路径上,马克思要求限制空间生产中的资本增殖逻辑,建立人本主义空间,平等分配空间资源,协调空间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达成全球空间的平衡发展。马克思“空间正义”理论具有鲜明的批判性、阶级性和实践性,蕴含着平等性、人文性、多样性等价值诉求,完善了社会批判伦理。

  • 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