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黄土-古土壤剖面保存的炭屑记录了全新世古火与环境演变信息。文章以洛阳盆地五岔沟(WCG)剖面(厚度200 cm)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剖面的炭屑记录,并结合磁化率、有机碳等古环境指标,试图恢复和重建洛阳盆地中部全新世野火的演变历程,进而探讨洛阳盆地中部全新世以来野火与气候、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马兰黄土堆积时期和全新世早期(12.0~8.5 ka B. P.)气候寒冷且干旱,区域野火和本地野火发生频繁,其中12.0~11.0 ka B. P.炭屑浓度出现峰值可能是对“新仙女木”事件的响应。全新世中期(8.5~3.1 ka B. P.),气候温暖湿润,除仰韶文化时期(7.0~5.0 ka B. P.)外,炭屑浓度普遍较低,野火活动微弱;尤其在4.2~4 ka B. P.时段内较多的降雨和频繁的洪水事件共同制约了野火的产生,使得该时段内炭屑浓度呈现低值;此外,在5.8~5.7 ka B. P.气候异常期间,野火发生频率明显提高。全新世晚期(3.1 ka B. P.~现今),由于气候向干旱化发展以及人类用火规模的扩大,生物量燃烧水平大幅增加。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