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牙位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α,TNF-α)、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的变化,探讨以上4种生物标志物GCF水平与牙周状态的关系以及对牙周基础治疗效果、牙周炎活动性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共30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参与了为期1年的纵向试验研究(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CH-13004679)。在术前和基础治疗后1、3、6、12个月,记录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并用滤纸条收集每例患者2个深袋牙位(探诊深度≥6 mm)和2个浅袋牙位(探诊深度≤4 mm)的GCF并称重,ELISA法测定GCF中IL-6、IL-10、TNF-α和ALP的水平。选取15名牙周健康者的30个健康牙位为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基线对照。结果基线时,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疾病位点GCF中TNF-α、ALP、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牙周健康位点(P<0.001),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01);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深袋位点的GCF中TNF-α、ALP、IL-6水平显著高于浅袋位点(P<0.001);深袋位点IL-10水平显著低于浅袋位点(P <0.001)。相较于基线,基础治疗后1、3、6、12个月,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深袋、浅袋位点GCF中的TNF-α、ALP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05),深袋位点GCF中IL-6水平显著降低(P <0.005),浅袋位点的IL-6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变(P> 0.05)。治疗后1、3、6、12个月,4项牙周临床指标较基线均有改善,以上4种生物标志物水平与牙周临床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与IL-6、TNF-α、ALP呈正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P <0.05)。在基础治疗后的2次随访期间临床附着丧失增加超过2 mm的位点,GCF中4种生物标志物水平与上一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GCF中TNF-α、ALP、IL-6、IL-10这4种生物标志物的水平检测,对于判断牙周炎的严重程度、牙周基础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的临床意义。GCF中TNF-α、ALP、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可能预示着该位点出现牙周炎进展。
-
单位南京大学; 南京市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