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第三、四次争论之后,主流国际关系学进入常规科学状态,但学者们一直在尝试突破现有范式、实现重大理论创新。传统的理论创新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多元化,包括沿着现有范式和议题实现渐进的知识增长以及在主流范式、议题和理论之外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理论增长空间;二是一体化,包括理论整合和理论折中两个取向,前者是范式导向的,目的是构建新的理论或研究纲领,后者则由问题驱动,目的是为特定的现象提供充分的解释。沿着上述两条路径,国际关系学者的理论创新努力卓有成效。但是,从认识论上看,国际关系理论创新都集中在供给端,追求理论在经验上的“真实性”是其共性。相应地,学者们对思想市场和理论的知识产品属性重视不够,没有将消费端纳入分析。实际上,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性和生命力是理论生产者和理论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理论生产的核心是真实性,那么理论消费的重点就是“适恰性”,包括认知适恰性——简约性以及情感适恰性——一致性。重大的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应该既高度真实,又非常简约,同时不与主流国际关系共同体的基本观念、偏好和利益发生严重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