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松

作者:邵松
来源:世界建筑, 2020, (05): 128.
DOI:10.16414/j.wa.2020.05.013

摘要

<正>抚今追昔,我17岁在懵懂中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当时有唐璞、赵长庚、陈启高等教授领军的国内水平很高、数量最多的教师团队。一个小班的建筑初步课配备了4名专业老师的豪华阵容,学术氛围自由、开放。专业启蒙除了课堂之外延展到对高年级作品观摩和同学间的"吹壳子"(重庆话,聊天、侃大山的意思)。1980年代国家百废待兴、如重庆气候般热浪滚滚,师生不计功利、惜时如金。研究生阶段师从万钟英教授,先生亲和、博学多才,动手能力极强,不但授业解惑也铸就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了后来的求学和治学之路。30多年来我涉猎了建筑设计、营造、开发、教学、理论研究、编辑出版等多个方向,公开出版20多部专业著作,一直游走在安得广厦万间,尽庇天下欢颜之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