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小型兽类组成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

作者:袁道欢; 傅秋龙; 刘雨杭; 陈凤灵; 邵昭明; 梁超斌; 周静雅; 秦姣; 刘郁桐; 杨明; 刘全生*
来源:动物学杂志, 2023, 58(02): 218-226.
DOI:10.13859/j.cjz.202302006

摘要

城市化导致的野生动物生境破碎化,会使野栖小型兽类更多聚集分布于城区斑块化的农区和公园生境中,因而其多样性组成及时空变化模式可能会与其他区域不同,了解这些模式对防控城区野栖小型兽类的危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研究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分4个季节在佛山市禅城区3个公园和7处农区生境中以夹捕法调查小型兽类,比较了小型兽类的种类、密度和生态学指标的时空差异。共有效置夹1843夹次,捕获小型兽类2目2科4属7种共244只。其中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的臭鼩(Suncus murinus)占总捕获动物的48.77%;啮齿目中黑缘齿鼠(Rattus andamanensis,20.90%)和卡氏小鼠(Mus caroli,18.03%)为优势鼠种,黑缘齿鼠为佛山市新增记录,卡氏小鼠为禅城区新增记录。4次调查总捕获率达13.28%±0.93%,12月的啮齿类捕获率显著低于4月;公园的总捕获率和啮齿类捕获率都比农区略高,而臭鼩捕获率比农区略低,但差异不显著。12月的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最高,均匀度指数最低;4月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而10月的均匀度指数最高,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低;公园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都低于农区,但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略高于农区。综上,该区公园及农区小型兽类物种相对较多,其中臭鼩、黑缘齿鼠和卡氏小鼠相对密度较高,种群密度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此外,在食物及栖息地较多的农区生境小型兽类多样性明显高于公园生境。公园啮齿类捕获率高且优势物种明显,鼠传疾病发生潜在风险较农区高,今后应加强持续监测和防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