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从灰水足迹视角评价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揭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提升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政策建议。【方法】利用我国200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总体而言,农业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但个别省(市、区)呈上升趋势。从灰水足迹由低到高的排名可以看出,处于前列(即灰水足迹较小)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农业产值占比较低;处于后列(即灰水足迹较高)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农业产值占比较高。(2)观测期内,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平稳,个别年份波动较大,各省(市、区)的均值差距明显且分布极不平衡。(3)经济发展水平、种植业结构、技术进步、财政支农、农业受灾率等因素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各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活质量的双双提升,无论是农业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水平,但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污染也可能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财政支农的大部分资金使用在对农药、化肥和农机等生产资料的补贴上,虽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生产力和效率,但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效果不显著;技术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重要,使用得当会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农业受灾率的估计结果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因为农业受灾面积的扩大导致农业生态效率的下降,但每年的受灾情况并不具有规律性;种植业结构的系数为负,其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能是因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较高,且消耗的氮肥数量较多。【结论】由于我国各个省(市、区)的农业灰水足迹演变趋势和差异明显,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各个因素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不一。因此,需要健全农业灰水足迹治理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基于灰水足迹的农业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完善财政支农方式和政策,引导经营主体积极提升农业生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