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台湾现代作家吕赫若在日据末期创作的小说作品《庙庭》《月夜》中,借由归乡知识青年“我”的叙述视角与内心变化,一方面冷酷批判传统封建观念,一方面对传统乡土社会流露无限追念与在地认同。同时还通过“庙庭”等象征隐晦表现殖民统治下台湾的民族、社会危机。不难发现,吕赫若是在探索传统封建“黑暗”中“克服黑暗”,以坚守、改造、更新民族文化的方式,抵抗殖民同化。由此,特殊时代下吕赫若实践艺术使命与现实使命的特殊性也得以独特地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