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清中叶以降,粤中文士游于岭外和外来文士游于岭南的现象渐趋繁盛。据尚小明统计,嘉道间岭南是外来文士游宦、游学和游食的主要地域,盛极一时。①诚如翁方纲、阮元和张之洞等游粤宦士政余倡导金石之学,以及阮元开设"学海堂"以经术课士,提倡"实学"等一系列举措,均为岭南金石书画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随着余曼庵、常云生、徐三庚和黄牧甫等岭外篆刻家相继游粤(或落籍于粤),并与柯有榛、张嘉谟、梁垣光、何昆玉和邓尔雅等岭南本土印人进行了频繁的交流。多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印学)在岭南一隅对流碰撞、交融升华,最终形成了受"浙派"和徐三庚影响的时人印风、本土印风以及黄牧甫(或"黟山派")印风三分天下的印坛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