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及标记

作者:李海红; 付小兵; 周岗; 白晓东; 陈伟; 朱国俊; 蔡存良; 孙同柱
来源:创伤外科杂志, 2005, 7(04): 291-293.
DOI:10.3969/j.issn.1009-4237.2005.04.019

摘要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和标记的方法以及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条件下穿刺人髂后上嵴抽取骨髓,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hMSCs,体外扩增,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流式细胞仪分别对培养的hMSCs进行鉴定,同时检测第3代和同代溴脱氧尿嘧啶(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的hMSCs细胞周期。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hMSCs在培养24小时内可见少量贴壁细胞,7天达到融合,免疫细胞化学示CD44和CD105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流式细胞仪示CD44阳性率为89.64%,CD34为0.11%。大部分hMSCs核抗BrdU染色阳性,阳性率达90%。细胞周期显示第3代和同代BrdU标记的hMSCs约有90%的细胞处于G0/G1期,第10代为80%。结论hMSCs在体外很容易分离培养和扩增,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hMSCs变得宽大扁平且增殖速度减慢,出现衰老现象;用BrdU标记hMSCs对其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可作为标记细胞的一种有效手段。

  • 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 郧阳医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