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儒学视野下,“信”作为一种重要的德性,由于具有高度的内在性,因此在论说上遇到了其客观性“尺度”何在的巨大难题。对此,儒学中有两种论说形态:一种是抽象的论说推导出行为准则,本文举朱熹的论说为例;另一种则是需要面对具体场景和条件的具体权衡,本文主要围绕“要盟”展开。对于作为生活方式的传统儒学来说,第一种形态必然要诉诸一种信仰性的前提作为最终的尺度,而第二种形态难以形成简明的理论和教义。历史上儒家的哲学思考也正是在这抽象与直观之间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