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直径的特发性黄斑孔(IMH)视网膜外层结构与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IMH 40例(40只眼), 根据黄斑孔最小径分为中孔组(250~400μm)20只眼和大孔组(>400 μm)20只眼。所有患者在其术前及随访术后6个月均行眼压、眼B超、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Amsler方格表等检查, 观察患者术后外层视网膜修复以及视功能的转归情况, 分析IMH患者术前外界膜(ELM)高度、ELM高度比、ELM相对比、ELM缺损长度、椭圆体带缺损长度、嵌合体带缺损长度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中孔组中16只眼视物变形消失, 4只眼视物变形较术前改善;大孔组中9只眼视物变形消失, 6只眼视物变形较术前改善, 5只眼视物变形症状无改善。两组患者术后1、3及6个月的BCVA均较术前改善(均P<0.001), 而术后3个月与6个月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中孔组=0.117、P大孔组=0.082)。两组患者术后1、3及6个月的ELM、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缺损长度均较术前减小(均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 中孔组(BCVA)与术前ELM高度、ELM高度比、ELM缺损长度、椭圆体带缺损长度、嵌合体带缺损长度呈正相关(r=0.70、0.48、0.45、0.65、0.61, P=0.001、0.031、0.047、0.002、0.004), 与ELM相对比呈负相关(r=-0.46, P=0.041);大孔组(BCVA)与术前ELM高度比、ELM缺损长度、椭圆体带缺损长度、嵌合体带缺损长度呈正相关(r=0.47、0.51、0.66、0.57, P=0.036、0.023、0.002、0.009), 与ELM相对比呈负相关(r=-0.49, P=0.029), 而与术前ELM高度无相关性(r=0.40, P=0.078)。结论术前外界膜高度、外界膜高度比、外界膜相对比、外界膜缺损长度、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缺损长度与特发性黄斑孔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具有相关性, 其中黄斑孔直径>400 μm时, 术前ELM高度与术后BCVA无相关性。
-
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