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孙吴、东晋及南朝等六朝立都建康达三百余年,与长期稳固的政治标征地位不相称的是,在论证王权合法性层面居功至伟的汉晋京都赋,未能在此间获得优宠,"建康赋"一度不振。这与典籍(史书、《文选》)的缺载、建康偏离"天下之中"的空间压力、禅让的政权运作机制、京都赋颂美功能被其他文体取代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地理正统与文化正统错位的六朝,京都赋的"王言"属性发生了"托体转生"。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