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心搏骤停患者垂直空间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机械心肺复苏(CPR)救治效果。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 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经湖州市急救中心转运至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的102例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院前转运过程中实施人工胸外按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院前转运过程中实施人工-机械胸外按压(先实施人工胸外按压, 待机械胸外按压装置准备就绪后立即实施机械胸外按压)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 以及院前急救过程评价指标〔胸外按压比例(CCF)、总CPR暂停时间、院前转运时间、垂直空间转运时间〕和院内高级复苏效果评价指标〔初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ROSC时间〕。结果最终共84例患者纳入分析, 其中对照组46例, 观察组3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接受旁观者CPR、初始心律、院前急救响应耗时、发病时所在楼层、预估垂直高度、转运过程中有无垂直转运电梯或扶梯等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院前急救效果评价方面, 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的CCF较对照组显著升高〔69.05%(67.35%, 71.73%)比61.88%(58.18%, 65.04%), P<0.01〕, 总CPR暂停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s:266(214, 307)比332(257, 374), P<0.05〕;但观察组院前转运时间和垂直空间转运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前转运时间(min):14.50(12.00, 16.75)比14.00(11.00, 16.00), 垂直空间转运时间(s):32.15±17.43比27.96±18.67, 均P>0.05〕。说明机械CPR可以提高院前急救过程中的CPR质量, 且并未影响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转运。在院内高级复苏效果评价方面, 观察组患者初始PETCO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15.00(13.25, 16.00)比12.00(11.00, 13.00), P<0.01〕, ROSC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min:11.00±3.25比16.64±2.54, P<0.01), ROSC率较对照组略有升高(31.58%比23.91%, P>0.05)。说明转运途中持续机械按压有助于保障持续高质量CPR。结论机械胸外按压可以提高OHCA患者院前转运过程中的持续CPR质量, 改善患者初期复苏结局。

  • 单位
    湖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