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四川省蟑螂密度、种群构成及优势种德国小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科学开展德国小蠊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1年在四川省8个市采用粘捕法进行蟑螂密度监测。2021年采用药膜法,获得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 2019—2021年共粘捕蟑螂26 705只,平均密度为0.92只/张,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蟑总数的97.35%。蟑螂在全年均有活动,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活动峰值在每年的7—9月出现。不同监测生境中,密度相差较大,以农贸市场和餐饮环境密度较高。成都、自贡、攀枝花、德阳、绵阳、广元、宜宾、雅安8地野外品系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69、51.15、3.85、10.33、18.14、1.70、0.89、2.64;对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29、0.73、2.88、1.99、1.19、0.45、1.47、1.63;对敌敌畏的抗性倍数分别为0.79、1.87、2.68、1.98、1.12、1.34、1.03、1.35。结论 四川省8个市的蟑螂优势种为德国小蠊,自贡、绵阳、德阳的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水平达高抗。德国小蠊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并科学施用杀虫剂。
-
单位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