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蒙古族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特征,为蒙古族儿童消化代谢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包头市某地区712岁蒙古族儿童410名,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并进行同年龄和同性别1∶1匹配,筛选出肥胖、超重和正常体重儿童各3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试剂盒法提取研究对象粪便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c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分析不同BMI分组蒙古族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进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肠道内优势菌群脆弱拟杆菌属、梭菌属、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PCR-DGGE电泳图谱显示,不同BMI分组的蒙古族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细菌群落丰富度(7.40±0.55)低于正常体重组(11.00±1.22)和超重组(12.40±2.51)(F=14.71,P<0.05);肥胖组香农多样性指数(1.92±0.07)低于正常体重组(2.29±0.10)和超重组(2.33±0.21)(F=15.08,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随着BMI增大,蒙古族儿童肠道内脆弱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的数量呈递减趋势,而梭菌属的数量呈递增趋势(F值分别为3.99,6.84,6.82,P值均<0.05);乳杆菌属的数量在蒙古族肥胖组、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BMI分组的蒙古族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存在差异。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蒙古族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
-
单位包头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