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鲟形目鱼类(鲟鱼)由2科6属27种(亚种)组成。均分布于北半球,属于大型冷水性鱼类。绝大部分鲟鱼具有生殖洄游习性,并在春季水温升高时繁殖,也有报道湾鲟和美洲鲟等鲟鱼在春季和秋季都能自然繁殖,但仅有中华鲟是属于秋季水温降低时繁殖的类型。鲟鱼首次性成熟年龄大,再次繁殖的间隔时间长,怀卵量大,卵黄生成持续长,除了满足其营养需求外,温度是影响鲟鱼性腺发育与繁殖的最关键环境因子。鲟鱼在性腺发育尤其是卵黄生成期间需要较长时间的持续低温刺激,类似某些植物(如冬小麦)需要春化过程才能开花一样。在鲟鱼性腺发育后期,如果所处水温高于正常需求温度,会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内分泌激素表达水平异常,最终表现为性腺发育不完全或退化。因此,在鲟鱼人工繁殖生产过程中,一般会采用室内亲鱼低温培育系统低温处理鲟鱼亲鱼,以促进其性腺发育并获得高质量的配子用于人工繁殖。中华鲟与其他鲟鱼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华鲟能够越过北回归线,是目前认为分布最南端的鲟鱼种类;中华鲟是仅有的秋季繁殖鲟鱼类型;中华鲟进入长江性腺发育一年期间不摄食,且三峡水库运行形成的下泻水滞温效应导致产卵时间推迟1个月左右,因此,温度可能对中华鲟的性腺发育与繁殖尤为重要。虽然在2009年就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并基本建立了以水温周年调控为基础的性腺发育人工诱导技术体系,且在随后全人工繁殖实践中不断修正,但到目前为止,淡水养殖中华鲟亲鱼的性成熟比例仍然偏低,温度对中华鲟性腺发育启动与卵黄发生过程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晰。需要今后继续研究建立较精确的水温调控阈值范围与调控时间,揭示温度影响中华鲟性腺发育与繁殖的内分泌调控机制,完全熟化中华鲟性腺发育与繁殖的水温周年调控技术。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