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药耐药基因P-糖蛋白表达研究温化蠲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增效机制

作者:刘喜德; 杨梦霞; 叶丽红; 蔡龙; 周红娟; 王珊珊; 杜静; 刘敏; 王安琪; 贺利群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 35(11): 2727-2731.
DOI:10.13193/j.issn.1673-7717.2017.11.001

摘要

目的:观察温化蠲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研究其对RA患者耐药基因P-糖蛋白(P-g P)表达影响,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RA的增效机制。方法: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温化蠲痹方加西药治疗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MTX,每周1次,每次7.5 mg),来氟米特片(每天1次,每次10 mg),美洛昔康片(莫比可,每天2次,每次7.5 mg)。治疗组在口服上述西药的同时,加用温化蠲痹汤(每天1剂,分2次口服)治疗,观察1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包括中医症候疗效分析、健康状况评估(HAQ评分)、疾病活动指数(DAS28)、患者疼痛评估(VAS评分)、晨僵时间、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血小板计数、P-g P表达、安全性指标等,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P-g P表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优于对照组(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DAS28、HAQ评分、VAS评分、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P-g P、ESR、CRP、RF、抗CCP抗体、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出现肝酶升高、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感染及血压升高等,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温化蠲痹方加西药治疗RA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温化蠲痹方可降低RA患者多药耐药基因P-g P表达,改善患者对DMARDs多药耐药,可能是其治疗RA提高临床疗效机制之一,该方治疗RA患者安全、有效。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