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与心理疾病挥手道别后,原本应走向来之不易的新生。但令人痛心的是,部分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却面临着比疾病本身更为沉重的痛苦,这种痛苦并非来自个体对生命热情的消减,而是社会的不应允和不接纳。这种“无家可归”是深层次的,是社会观念的阻滞和相关机制的缺失所酿成的问题。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迫切地希望,“家校医社媒”各方能达成共识,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迎来新生的时刻,社会能给予他们实质性的包容,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宣传。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才更有利于他们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