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海派"为关键词,通过对"京海之争"的历史考古,发现了诸多被忽略或有意改写的历史面向:"海派"的贬义色彩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文学研究中被不断修正;对日常生活或个人情欲的书写意义被重新发掘;上海作家的艰难生存被优渥的物质生活描述取代;左翼文人对京海之争的发言被形容为情绪化的意气之争。这些修正与当代海派文学研究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的范式有关,该范式的"预定论"色彩值得反思。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