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

作者:吴涛; 王淑莲; 金晶; 刘跃平; 王维虎; 宋永文; 余子豪; 刘新帆; 张江鹄; 李晔雄
来源: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4, 23(03): 177-180.
DOI:10.3760/cma.j.issn.1004-4221.2014.03.001

摘要

目的分析转移性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和局部治疗在转移性三阴乳腺癌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8—2013年间收治的220例转移性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全组206例初诊Ⅰ~Ⅲ期患者治疗后出现远处转移(186例接受改良根治术、14例保乳手术+放疗、5例单纯保乳术、1例未接受手术;化疗196例,88例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区域放疗),14例Ⅳ期初诊时即有远处转移(8例接受改良根治术、1例区段切除术、5例未接受手术)。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转移后治疗对生存的影响。结果最常见转移部位为肺和骨,实质性脏器转移182例(82.7%),单器官转移63例(28.6%),多器官转移153例(69.5%),4例不详。三阴乳腺癌初诊3年内转移达高峰,5年后很少发生转移(6.4%)。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全组转移后5年OS为25.0%,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单器官转移、多器官转移的5年OS分别为38.2%、17.5%(P=0.005)。合并内脏转移、局限骨转移的5年OS分别为20.3%、56.2%(P=0.049)。62例单器官转移病例中接受手术或放疗局部治疗组和无局部治疗组的转以后5年OS分别为48%和29%(P=0.006)。结论转移性三阴乳腺癌常见内脏实质器官转移,单器官转移预后好于多器官转移;对于单一器官转移,挽救性局部治疗能改善生存;局限于骨转移好于合并内脏转移预后。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