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法国20世纪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吉尔·德勒兹在其著作《尼采与哲学》中指出“不是某一事件回归,而是回归本身是由差异和多样性肯定的事件”[1]并依此进一步创立专属的“差异哲学”。本文借鉴上述研究方式,从历史角度出发,重点以19世纪四首德国民间大学生歌曲在勃拉姆斯《学院节庆序曲》与学堂乐歌中的两次差异演变为切入点,分别以20世纪初中国和西方勃拉姆斯所处的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为时代背景,对比分析相同歌曲材料在中西方的不同衍变:作为音乐素材在西方管弦乐作品中的使用;歌曲曲调在中国填词后成为学堂乐歌的特点,以期能较为精准的勾勒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原貌。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