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河北地区治疗失败HIV-1感染者体内获得性耐药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河北省2019年1—12月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1000 CPs/mL HIV-1感染者的人口社会学信息及血浆标本,通过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 pol基因序列,将测序结果与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比对,分析HIV-1感染者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获得性耐药发生率为76.47%(104/136),其中94.23%(98/104)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EFV(依非韦伦)和NVP(奈韦拉平)耐药率高且多呈现高度耐药,主要突变位点为K103N、V106M和Y181C;68.26%(71/104)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3TC(拉米夫定)和FTC(恩曲他滨)高度耐药最严重,主要突变位点为M184V/I。患者多选择一线药物为治疗方案(68.38%,93/136),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和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的耐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民族和传播途径是影响耐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无危险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结论 获得性耐药成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应尽早对感染者进行耐药监测,有针对性的使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