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二医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96例基于世界胃肠病学大会提议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基础分为A型(慢性肝炎组,n=53)、B型(代偿期肝硬化组,n=151)、C型(失代偿期肝硬化组,n=92)。对3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合并症发生率及预后进行分析。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结果 3组间Alb、ALT、胆碱酯酶(Ch E)及AF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型最高,其次是B型,C型最低;对于AST、PLT,A型最高,分别与B型和C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于总胆固醇(TCHO),A型和B型患者均高于C型患者(P值均<0.05)。腹水或胸水(69.81%vs 88.08%vs 90.22%)、肝肾综合征(18.87%vs 28.48%vs 43.48%)在C型患者中更易出现,3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964、10.691,P值均<0.05);B型和C型患者更易出现腹膜炎,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4%vs 40.40%vs 48.91%,χ2=9.718,P<0.05)。A、B、C 3组患者的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3%vs45.70%vs 32.61%,χ2=6.593,P<0.05)。结论 HBV相关慢性肝炎、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生化指标、合并症及预后方面均存在差异,依此分型有利于探索相应的治疗措施和进行预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