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索影响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123例ITP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 收集其临床资料, 根据病情分为慢性ITP(CITP)组(20例)与非慢性ITP(NCITP)组(103例)。CITP组男14例, 女6例, <3岁7例, ≥3岁13例;NCITP组男61例, 女42例, <3岁74例, ≥3岁29例。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人口学资料、初诊时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ALC)、出血评分、初始治疗情况、治疗后血小板峰值及治疗前和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ITP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非参数U检验。结果两组初诊时血小板计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5, P<0.05)。治疗后血小板峰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5, P<0.05)。治疗后, CITP组的辅助性T细胞(Th)百分比明显低于NCITP组[(30.52±5.66)%比(35.82±9.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 P<0.05);初诊时CITP组ALC低于NCITP组[(2.17±1.03)×109/L比(4.68±2.45)×109/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7, P<0.05)。采取对症+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的ITP患儿中CITP占比8%(8/100), 低于单纯采取对症治疗[52.9%(9/17)]和采取对症+IVIG+糖皮质激素治疗[50.0%(3/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CITP组的Th百分比明显低于NCITP组[(30.52±5.66)%比(35.82±9.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 P<0.05)。结论年龄≥3岁、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偏高及低ALC、治疗后血小板峰值偏低和Th百分比偏低可能是ITP慢性化的危险因素, IVIG治疗对ITP的预后有良好意义。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