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的预后特点, 并分析其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急性失代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衰病因将入选者分为ICM组及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组, 然后进一步根据是否发生主要或次要终点事件对ICM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收集入选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或因心衰再入院的复合终点, 次要终点事件为心原性死亡。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ICM组和NICM组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ICM患者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患者271例, 男186例(68.6%), 年龄66.0(56.0, 75.0)岁, 其中ICM组135例, NICM组136例。与NICM组比较, ICM组患者年龄更大, 心率更快, 体重指数更大,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以及卒中或外周血管疾病者占比更高,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更大, 肺动脉收缩压、左心室射血分数更高(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 与NICM组比较, ICM组患者无主要终点事件生存率(Log-rankP=0.009)和无次要终点事件生存率(Log-rankP=0.037)更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是ICM患者发生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与NICM患者比较, ICM患者的预后更差, TG/HDL-C比值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是ICM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单位天津市胸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