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利用不同对比剂通过动态增强MRI(DCE-MRI)研究山羊正常腰椎椎体、软骨终板和髓核弥散的途径及特性。方法选取8只成年雌性山羊,麻醉后静脉推注钆贝葡胺(Gd-BOPTA)行DCE-MRI扫描,剂量均为0.3 mmol/kg,观察山羊腰椎椎体、软骨终板和髓核中的感兴趣区域(ROI)的信号强度变化。参加上述实验的山羊饲养1周后,采用同样方法和剂量进行钆双胺(Gd-DTPA-B) DCE-MRI扫描。分别测量山羊腰椎椎体、软骨终板和髓核增强前及增强后0 min,5 min,10 min,30min,1 h,1.5 h,2 h,2.5 h的ROI信号强度值,绘制时间-增强率曲线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静注Gd-BOPTA 0 min后,椎体信号强度上升至5 min时达到高峰(增强率216.1%±23.3%),然后缓慢下降,于1.5-2.5 h时再次缓慢上升;软骨终板区时间-增强率曲线与椎体大致相同,至5 min时上升至最高峰(增强率168.7%±39.4%),而后下降趋势较为平缓;髓核时间-增强率曲线呈缓慢上升趋势,至2 h时达到最高峰(增强率102.4%±21.4%),其后迅速下降。静注Gd-DTPA-B后,椎体信号强度从0 min开始迅速上升,上升幅度较Gd-BOPTA低,5 min时达到高峰(增强率119.1%±6.81%),其后缓慢下降,2.5 h时趋于平缓;软骨终板区信号强度从0 min开始上升,10 min时上升至最高峰(增强率81.6%±16.8%),其后下降趋势较为平缓;髓核区信号强度在5 min内显示为负值,之后缓慢上升,2.5 h时达到最高峰(增强率88.5%±7.56%)。两组对比剂在山羊椎体、软骨终板中增强率的最高峰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在山羊腰椎髓核中增强率的最高峰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结论利用DCE-MRI技术可以动态模拟山羊腰椎椎体、软骨终板和髓核弥散的途径,而且溶质的剂量、电磁性和分子量都是影响终板弥散过程的重要因素。
-
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