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究武夷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园区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基于2020年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红外监测数据,对白鹇和小麂的活动节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属于三峰型昼行鸟类,活动峰值出现在6:00—8:00、8:00—10:00和16:00—18:00,夜间和凌晨活跃程度较低;与夏秋季节相比,白鹇冬春季节活动强度较高,活动峰值出现在1月,相对丰富度指数季节差异较大;小麂(Muntiacus reevesi)有1个日活动高峰,活动峰值出现在18:00—20:00,凌晨活动强度降低;与秋冬季节相比,小麂春夏两季的活动强度较高,活动高峰期出现在8月,相对丰富度指数季节差异较大;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的共同作用,白鹇和小麂在海拔较高、温度适宜、坡度较高的地区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在距离农田较近的区域活跃程度较高。
- 单位